的葡萄酒城市,十之八九会立刻冒出“波尔多”这个答案,名声之广连我阿妈都听过。问题来了,欧洲那么多历史悠久的产酒大国,光意大利就能选出无数“以葡萄酒为主食”的城市,为何偏偏就是法国波尔多,成为理所当然的“葡萄酒之都”呢?
让我们把时间拨回中世纪(476-1453年)的欧洲。
当时的欧洲版图与我们现在所见差异甚大,法国、德国、意大利、西班牙等耳熟能详的国家,在当时只是个地理名词,而非政治名词。
无数城镇散布在土地上,世族和封建诸侯掌握着城邦的领导权。时而合纵,时而连横;你打我一拳,我踢你一脚,搞得好不痛快。这个时候的平民只有地域主义,而没有民族主义,打个比方就是:只知天龙国而不知有台湾。各地区只为自己着想,没有团结的概念。
位于欧洲之外的英格兰,因为岛屿地形边界明显,在欧洲诸国中是较早形成民族意识的一支。内部统一后,自然就会开始向外扩张,以英国来说,只消跨过一片海峡,立刻就能踏进法兰西北部的土地。很长一段时间,整个加斯克涅(法兰西沿海地带),都掌握在英格兰王室的手里,包括今日的波尔多。
波尔多当时是重要的葡萄酒出口港,透过代销法兰西各地的葡萄酒赚取利润与运费。满手油花的商人当然不是干土地活儿的料,因此,单以葡萄酒品质和产量来说,当时的波尔多只是个一般般的产区而已。而法兰西葡萄酒的买主,即是其北方“血浓于水”的邻人——英格兰。
英格兰纬度较高,不适合种植葡萄,历代君王却不约而同地以饮用葡萄酒为时尚。所谓“上有好之,下必甚焉”,来自法兰西各地源源不绝的葡萄酒,遂成为英格兰的一大入超。
英格兰控制了波尔多后,这下可好,当场外销变内销。又鉴于葡萄酒在英格兰内地的广泛销路,英格兰展开一系列的统战独厚波尔多政策。仗着法兰西葡萄酒出口港的身分,英格兰大大方方把水道一封,规定只有波尔多产区的酒能在波尔多出口。
当葡萄酒生产的旺季,也规定外地酒庄不得把酒暂存于波尔多,要么你另外找港口卖,要么就是蒸馏成白兰地,要么就是乖乖拿回原产地。问题是全英格兰的葡萄酒买主都会到波尔多来采买,运到其他港口根本就找不到买家。波尔多葡萄酒商就这么翘脚变成超级资产阶级,在法兰西享有各种租税减免的优惠,成立自己的工会,又经常是英格兰历届王室的债权人,拿人的手短,王室不免要立法让波尔多占尽优势,银两便像自来水一样汨汨流出。
当时的欧洲货船都是以“能装多少葡萄酒桶”为标准计量单位,足见葡萄酒贸易之兴旺。而后星月流逝,随着15世纪百年战争的结束,英格兰在法兰西的势力被大致扫清,自然就没有动机继续支持波尔多酒商。但英格兰长期累积的葡萄酒饮用习惯,以及波尔多数百年来建立的品牌形象早已确定,意大利和荷兰商人在英格兰退出战场后见缝插针,先后控制着波尔多葡萄酒的交易与运输,波尔多葡萄酒和香水、服饰、发型一样,成为法兰西流行文化的象征,横扫欧陆。
有利可图之处,自有天资聪颖之人,波尔多酒既有庞大利益,不论酒质改良,还是资本投入,亦或是行销体系的建立,都较欧陆各国自能抢先一步。1855年的列级酒庄制度,成功塑造出一批“产业精英”,影响力持续至今。
自此,法国波尔多正式登基,成为无可挑战的葡萄酒之都。